“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月17日至18日,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23级基础医学专业20余名师生,走出课堂,奔赴荆州地区公安县"武汉大学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一场融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沉浸式教学。
知行合一:在文化沃土中深耕专业底蕴
实践活动首站来到了血吸虫病健康教育馆,一幅恢弘的防治画卷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展馆内,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亲笔批示与新时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防事业70余载奋斗历程。通过VR交互系统直观了解到:从最初“两管一灭”的基础工程,到现在“精准防控+智慧监测”的创新模式,中国血防工作已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的跨越式发展。

同学们在参观展馆
科研求真:在田间地头践行实干精神
在公安县“国家寄生虫资源库钉螺与血吸虫保藏基地”暨“钉螺生态站”,这里收集了公安县不同地区的湖北钉螺样本进行培养和传代,监测阳性钉螺的分布。在这里,同学们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在田沟中寻找并分辨湖北钉螺。每位同学把收集的钉螺带去实验室,学习如何鉴别钉螺的存活状态及是否为阳性。此外,在实验室中同学们还观察了活毛蚴、活尾蚴的形态,学习制作了粪便加藤厚涂片标本及操作了血吸虫病的血清学检测技术等等。

同学们在寻找湖北钉螺

同学在操作免疫学检测技术(IHA)

同学们在看实验员示范
医者仁心:在临床一线体悟大医精诚
在血吸虫病专科医院,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探访血吸虫病晚期病患。晚期血吸虫病无法医治,只能控制其病情和保护器官,而不可逆的器官损伤也永久夺去了病患的劳动力。在与血吸虫病患者的倾心交流中,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医学精神内涵,也感受到老百姓接受免费救治,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同学们在聆听临床医生的讲解
入户走访调查时,同学们实地见证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户家中通上了自来水,新建的卫生厕所和化粪池有效预防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村民们纷纷表示,近年来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些变化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
薪火相传:在历史坐标中锚定青春方向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荆州博物馆。馆内珍藏的西汉古尸,历经两千余年仍保存完好,其肝脏内清晰可见的血吸虫卵钙化病灶,成为中国古代寄生虫病研究的实物佐证。同学们在讲解员老师的讲解下,深入探讨了中国最早的血吸虫病流行记载——《黄帝内经》中的相关描述,以及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如何推动全国性的防治运动。

同学们在荆州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此次实习实训为青年学生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其深刻体会到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造成的现实威胁。这种从课本到临床、从实验室到疾病防控的认知跨越,不仅点燃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热情,更激发了青年医学生以仁心仁术服务社会、攻克疾病难题的使命感。我院将持续深耕实践育人,让医学生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在守护健康中践行初心,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医学栋梁。
撰稿:吴宗键 蔡明宇 苏乙
摄影:马浪
审稿:乐江 蔡国斌